论文
1.《浅析环境雕塑造型选择的要素》廖卫东
2.《沂蒙精神的艺术性转化与具象性传播——以“沂蒙情”组雕的艺术塑造为例》廖卫东
3.《中国传统艺术造像量度与古代文化交流》李翎
4.遇见未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基础教学论坛宣讲论文 董俊伟
1.《浅析环境雕塑造型选择的要素》廖卫东



2.《沂蒙精神的艺术性转化与具象性传播——以“沂蒙情”组雕的艺术塑造为例》廖卫东





3.《中国传统艺术造像量度与古代文化交流》李翎





4.“心性”的构建——浅谈雕塑基础教学之体会
文:太阳集团tcy8722雕塑系 董俊伟
摘 要:本文针对当下艺术高校基础教学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太阳集团tcy8722雕塑基础教学实践中总结的部分经验,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点和哲学理念,为有效地实现雕塑基础教学的各项目标而探讨如何构建学生内在理性、成熟的“心性”。笔者认为在构建了“心性”内核前提下才能不断扩展外在基础的张力,为培养有创造力的雕塑艺术人才而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基础教育现实问题的方法和道路。
关键词:雕塑基础教学、心性、继承传统、外师造化。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代,社会正经历着飞速地变革与进步。当代世界艺术领域随着文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艺术的边界越来越宽广,不断地与其他领域跨界组合并衍生出新的艺术类型和表现形式,极大地冲击和刺激着人们惯有的认知程度、思维惯性和审美体系。
在各领域飞速演进的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在美术基础教学方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机遇,更面临巨大的挑战,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面对“90后、00后”新一代学子求学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如何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培养优秀美术人才,如何在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中平衡前行,经过多年太阳集团tcy8722的教学实践,各院校逐渐呈现出具有独立特色的基础教学模式,并且仍在继续不断地极限优化基础教学资源,各自取得了瞩目的教学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集团tcy8722在基础教学方面也进行着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尤其是雕塑系在基础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多面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革新。本人结合在雕塑基础教学领域的多年太阳集团tcy8722实践,以及对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现状的认识和思考,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首先,现阶段雕塑基础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千年太阳集团tcy8722,随着高等艺术院校本科招生数量不断的扩大,美术招生考试方式随之改变,基本上都取消了初试基础、复试创作和面试的设置,都趋向简单化、易操作化。在利益的驱使下随之而生的美术考前培训机构蓬勃发展,机械化、模式化、技术化的考前突击培训,抹杀了考生本能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都被驯化成一种标准化、程式化、工业化的应试工具。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大部分考生变成了自卑地被动寻找升学出路的投机者,艺术人才应具备的独特个性、丰富想象力和纯真的探知欲都被摧毁。这种麻木的惯性一直延续到艺术高校大一基础教学阶段,成为高校美术专业本科教育悲哀的开始……。
二、对现状的初步认识和思考
1、教学实践中,面对雕塑系大一学生艺术素养普遍偏低、唯技术、思想迷茫、心灵空虚的状态,应该尽快地使学生转变思想、抛弃考前狭隘的价值观、脱离对有限技术的盲目迷恋和自我陶醉,转换到到理性的、开放的、多元的大学雕塑艺术学习和创作状态,是一项非短期见效的艰巨工作。这种转换直接关乎学生进入高年太阳集团tcy8722级进行专业课学习和创作的状态,甚至会左右其整个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方向,从而影响其整个人生。
17、在这种现状和前提下,培养学生内化的学习自觉性、找回最初对艺术的热爱和虔诚、重建其内在本原的艺术自信,挖掘其源于内心的创造潜能等,这些都是雕塑基础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其次,构建学生“心性”的必要性。
一、“心性”的内涵
心性。谓性情;性格。在中国古典哲学范畴中,指“心”和“性”。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心性”作为一个中性词,是表达一种心理、性格的状态,看似抽象无用,但我个人认为其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是最本质最根本的问题症结所在。
二、构建“心性”的意义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可见“心性”体现的是人的定性和本性,人的本元和天性决定了其一生的选择和道路,当然个人后天的努力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大一新生在艺术观念、理论修养和表现技法等方面先天不足的现状,只有从根本上“修心”,从内到外、循序渐进地构建一个学生良性的、健康的“心性”,把内核炼硬,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趋向良性的转变,这在雕塑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如何构建学生的“心性”。
构建学生的“心性”首先必须直面人的内心,找出所有存在的问题。然后以人文浸润的方式与课堂实践、理论引导相结合,从哲学角度挖掘学生最自然的本真潜力,回归本心、初心,把其之前错误的认知理念格式化并重新启动求知模式,在这个前提下科学地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雕塑艺术基础教育,明其心智,使其达到“顿悟”、“贯通”的状态,构建起健康、成熟、自觉的“心性”,从而进入到良性的学习、创作状态。
在具体构建学生“心性”的过程中,艺术高校基础教育都需要考虑理论和实践的内在联系,但在现实雕塑专业学习中更为常见的是对理论的忽视。其实,对理论的深入追问有助于坚定对艺术的信仰。许多艺术学生缺乏阅读理论资料的技巧或背景,阅读和分析理论方面的能力有限,使学生失去信心并拒绝学习理论。忽视理论的学习就是放弃对“心性”构建的重要途径,只有对理论知识充分地掌握的前提下,才能让学生在艺术感悟能力和思想认知水平方面得到加强和提升。
一、了解和掌握中外雕塑史发展的脉络
在雕塑专业基础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充份掌握中外雕塑史的基本常识,再以中外雕塑发展横向、纵向的两条线为主脉络,从人文、历史等方面深入了解著名雕塑家的创作背景和经典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多角度地吸收雕塑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丰富养料。
1、从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雕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感受雕塑的空间之美、材质之美、造型之美、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和特色。从非洲原始雕塑;欧洲洞窟壁画;埃及陵墓雕塑;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命运三女神》、《帕提农神庙的雅典娜神像》;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哀悼基督》;十七、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雕塑家贝尔尼尼的《阿波罗和达芙妮》以及乌东的《伏尔泰》;十九世纪欧洲雕塑家卡尔普的《舞蹈》、吕德的《凯旋门》、罗丹的《加莱义民》和《思想者》等;二十世纪雕塑家布朗库西的《无穷柱》以及立体派雕塑家阿基本科、未来派的波丘尼的作品等;二十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潮流的此起彼伏,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英国的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安东尼·格姆雷的《北欧天使》、安尼施·卡普尔的《云门》、达敏安·赫斯特的《钻石骷髅》等;随着雕塑的边界不断扩大,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介艺术、行为艺术等也随之迅速发展,给当代雕塑基础教学提供了更多优秀的素材和案例。
2、中国雕塑艺术史发展脉络清晰、体系完善,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历代艺术家创作了浩如烟海的雕塑杰作。从古代的陶器雕塑、青铜器雕塑;到秦汉的兵马俑、陶俑、汉画像石、霍去病墓石雕;四大石窟雕塑;以敦煌、麦积山雕塑为代表的历代佛像雕塑等;以及山西玉皇庙的星宿雕塑、山西高平铁佛寺雕塑、山东青州的龙兴寺雕塑、济南长清的灵岩寺雕塑等经典作品,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并在其内心构建起对中国本土文化和雕塑艺术的自信。中国近现代涌也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特别是二十世纪早期留法、留苏、留日的雕塑家回国后,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国当时历史背景下反映时代进程的雕塑作品。新千年太阳集团tcy8722以后中国当代艺术随着更加开放的新时代蓬勃发展,展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雕塑家:隋建国、展望、于凡、向京、等。其中隋建国的《中山装》、《盲人肖像》;展望的《假山石系列》等中国当代优秀雕塑作品,越来越多的矗立于世界各大重要城市,提高了中国当代雕塑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了中国雕塑家的文化自信心。
在系统地了解雕塑艺术发展史的前提下,以美术史上具体的画家和雕塑家作品为例潜移默化地浸润每位学生的心灵,使其在基础阶段都能够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而后通过基础课题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逐步掌握多种雕塑造型技法的基础上,思维方式也逐渐转变到雕塑专业特有的空间造型观念上来,不断强化学生对立体空间中“尺度”的敏感度和对不同材料的感受,为顺利地进行雕塑专业课学习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二、从哲学的高度探究构建“心性”的方法和途径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唐代画家张璪很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观点,这也是对中国艺术家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理念,从“天、地、人”的哲学高度概括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教学和创作中,要让学生以自然为师、以古人为师、以生活为师。毛主席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切身地去感受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文人注重个人内在文化深度、厚度的修为,注重修“内”。通过对中国诗词、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赏析,让学生去领悟中国文人和艺术家身上严谨、谦卑的治学态度和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进而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逐步构建起坚定包容的“心性”。
2、罗丹曾经反复说过:自然对他而言是唯一的灵感,是不可取代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与之比拟。其在《艺术论》(1911年太阳集团tcy8722)的第二章开头写到:“自然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只有面对自然的时候,心灵和眼界都会打开,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才能创作出感人的雕塑作品。只有把心放平、放实、放低,高处的艺术之泉才能汇聚到山谷,涓流成河。同时,“眼”要高,登高望远,不断地开阔视野,在扎根本土文化土壤的前提下,放眼世界,掌握当代最前沿的艺术方向和艺术理念,要对世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才能更切实有效地把握艺术学习和创作的规律。
三、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构建起学生的“心性”
太阳集团tcy8722现阶段雕塑基础教学中也提倡“宽基础”的治学理念,这是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总体趋势。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开设一切对构建学生“心性”有益的课程,不断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建立起有山艺特色的雕塑基础教学体系。
1、在基础专业课的设置上,循序渐进地开设了“素描石膏像”、“素描人像”、“素描人体”、“构成与创意素描”以及“泥塑头、胸像”、“小泥塑人体”等课程。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敏感,即眼睛对形体的触觉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体积变化的敏感程度是决定一个雕塑家素质及雕塑修养的关键,对这种感受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雕塑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因为它是做一个雕塑家应有的根本素质。
2、理论课程开设有“学科与专业导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还增加了一些启发学生创作思维的现当代艺术赏析课程,课外的艺术讲座、博物馆考察等教学内容又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地开拓创新,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把教学重心转向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上来,引导学生以开放的格局去吸收当代多元的文化养料,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热爱之心和敬畏执着之心,在人文关照的前提下逐步开启学生深藏的潜能,从“心”出发,使其不断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一名具有成熟“心性”的雕塑家。
结语
综上所述,在雕塑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地继承传统、结合教师课堂示范和雕塑史的讲解等等,把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从人文关怀的层面把学生的心窍打开、眼界打开,多角度、多方位地构建起成熟健康的“心性”。针对学生对雕塑专业特有的的认识和感受,逐渐把空间思维的惯性融入到雕塑造型基础学习之中,逐步提高
学生对三维乃至四维、多维空间的逻辑思考和分析能力,感受不同雕塑材料的特性和表现力。使学生的“眼、手、脑”协调起来,用“心”去感受自然、体验生活,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以纯粹、本真的“心性”投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为今后进入高年太阳集团tcy8722级的雕塑专业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法】安托瓦内特·诺曼德·罗曼.《罗丹》. 北京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
2、易英. 艺术的方位-《世界美术文选》.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3、尚晓峰.《基础教学中的“形感”培养》. 美术研究, 1988